潘明朗(香江国际副总裁)
范:你认为决定城市建筑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潘:我想我们决定城市建筑的因素有很多,不仅仅是建筑设计的因素,我觉得更是一个五角星的概念。从5个方面因素或是这种格子间的拉扯和较劲,形成了我们今天建筑的这个局面。一个就是政府,一个是开发商,一个是建筑师,还有一个是市场需求,这个市场需求是酝酿所有建筑的最后因素,还有一个是城市自身的规律。城市自身规律在经济学里有句话说“看不见的手”,可能建筑学里也有一个看不见的手---上帝之手。
范:关于政府的影响有哪些?
潘:从政府的角度来说,中国地少人多,各种因素可能也影响我们城市的建设。还有不同价值观对生态的影响,以及即得利益和潜在利益的一种冲突,这种冲突也会使城市局面变的很尴尬。即得利益是什么呢?比如说,业主与业主产生冲突的时候,也会改变城市的建筑形式。还有需求的流行性,流行性的价值观对建筑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未来楼层改造不是旧层改造而是新层改造,因数新盖的楼根本没法看,这需要体现流行性。还有需求的长短。建筑师在这方面应尽量提供好的作品,让人们知道好的作品原来是这样。中国人过去50年的居住条件都很差,加上一些其它原因,人们不知道什么是好的建筑。
政府从正面或宏观的角度来看城市的发展。城市发展是多元的,包括城市的经济发展、人的发展、城市形态、建筑规划的发展等多方面需求。政府在考虑城市建筑发展问题时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个是人,一个是经济。比如说,房地产的宏观调控。这种宏观调控本身在经济上是一方面因素,政治上的因素是更大的一方面,也就是社会的核心发展问题。因为社会这种贫富不均造成很多低收入的人对基金还债的情绪很高,摆平这些人的情绪比还债可能更重要。还有一个政治因素:和谐、平衡、稳定;另一个问题是影响其它个体或群体的价值观对建筑也有影响。个体和群体的价值观对今天中国城市的影响实在太大了。大家为什么说现在看见中国的城市设计都是一个样。好像谁都不尊重自已的城市一样,但是谁又会发自内心的去考虑。山西太原有一条大路叫“银泽路”。它的典型拷贝样本就是长安街。包括现在的怀柔、密云的小城镇也要有一条大车道。很多地方政府,尤其是近几年政府有钱了,把传统的衙门意识和西方贵族等多种意识揉和起来,形成了高高在上的那种感觉,这是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应该采用更平等的方式而不是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方式。我们老家的政府部门原来的办公楼很漂亮,矮矮的,几年前回去一趟,发现变了样,修了几十个台阶,门口放了两个大狮子,原来的衙门又回来了,所以价值观对城市建筑影响是很大的。
范:关于开发商的影响有哪些?
潘:我本身代表开发商,开发商对建筑的影响我觉得还是很中立。单单从利润角度来讲也要考虑到投入和回报;第二要考虑到可操作性,比如说成本是否符合这个城市的规划和需求,材料、空气是否满足市场的需求。建筑还要有良好的时效性,今天的开发商一定要讲究时效性。今天的房地产行业,不是广为规范的行业,要靠政策来规范的行业,是开发商和政府决策赛跑的一个过程。
还有客户的满意率。对开发商来说,客户的价值观是影响开发商价值观很重要的因素。另外,一个建筑如何刺激和引导消费。比如说,高档的住宅,开发商就要变个幌子来刺激市场需求、创造一个需求、迎合一个需求。所以从开发商的角度来说它很简单,应该说也是最独立的,但它是一个利润驱动者,它对建筑的主要影响可能在品质和建材方面。当然也有一些开发商是按照一种很个人的影响去改变。一些老板认为要盖房子就要盖多高多大,好像不高不大就不是写字楼似的。这种大、这种狂用一句话说就是“当浪漫主义走到极端的时候就变成了一种自大狂”。我把它看成是浪漫主义的一种左倾表现,我觉得中国城市的发展又恰恰与美国建筑为框,是一种广博的价值观。开发商看重的是有一个不断获得可开发的资源。
范:关于市场需求的影响有哪些?
潘:市场需求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主要有几个方面:
简单供求关系角度。当供不应求的时候什么样的房子都卖得出去,当供过于求的时候,大家开始从产品的质量考虑。政府政策和金融政策对市场也有影响。如果没有银行低利润率的贷款,我敢说北京还有一半的房子没有卖出去。现在人们买房子不问总金额是多少,他们只看首付款,首付款付得起他们就买,所以说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市场影响因素。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近十几二十几年来中国改革开放走市场经济之后,重新形成的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阶层有不同的品味,也有一些人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比较高,这就构成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我们今天的城市建筑参差不齐,尤其是在特大型城市,比如上海与北京的建筑就不同。我觉得本土的开发商的审美价格还是比较成熟的,基本上是在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背景下构筑城市建筑。还有一种是个体需求与整体需求的关系。刚才说到的生态这个问题,比如说邻区的别墅。当个体老板看到个体需求的时候,开发商为了满面足他的愿望,可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
范:关于城市自身的影响有哪些?
潘:城市自身的影响,主要是城市发展规律。刚才的那个电影我们就能感到,这是城市的一种看不见的手,或者说是我们整个社会看不见的手,是很无奈的状态。城市和谐首先要心理上和谐。中国发展到今天,我把它看成是中国特定时期的问题。刚才这部电影,很多是2000年或2004年拍的,现在的北京和原来不一样了。恰恰是中国这么多年来,传统价值观被打碎,新的价值观还未形成,所以人们在现实中是一种彷徨状态。我敢说中国的每一个阶层都是彷徨的,整个社会都在处于彷徨状态。今天最具有幸福感的城市不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是中小城市。因为中小城市的节奏比较慢,没有太大的压力。我觉得城市是真正的复合体,是整个城市文明的复合体。它承载着整个城市的一切,当他过于强调一方面时,肯定让另一方面失去利益。比如说北京,北京是非常讲究形象的,它过于讲究形象了,她的路修的特别宽,为了表现大中央集权,这种国家首都的形象。在北京几乎找不到步行街,没地方散步。做房产的说,在北京我们不要买街铺。因为街铺没有生意,在北京感觉不到走出家门到小街小巷那种愉悦。所以说这就是城市看不见的手。还有一种不同层次不同文脉的关系,我觉得也是影响建筑的重要因素。有人说为什么北京还在扩建。很多年前有人就在批评北京的核心压力大。北京几年前就开始规划六环,听说现在还在规划八环。很多事情我们知道错了,但是没办法,还要继续下去。
范:关于建筑师/设计师的影响有哪些?
我在这里也谈谈建筑师/设计师的影响。建筑师/设计师的首要工作在于将其他各方面的机会进行综合考量,他的核心问题在于工作条件;第二个是关于城市规划的问题,还有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事实上没太多的人懂这个专业;建筑师有责任帮助和引导开发商。
我觉得中国房地产走过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施工主导的阶段,也是开发商刚刚开始发展的阶段,其中并没有多少建筑学因素,更多的是成本结构因素,这一阶段开发商就是一个施工单位;第二阶段是策划主导阶段,但也不是建筑师/设计师主导阶段,建筑师/设计师策划各种各样的概念,由做秀炒作单位来主导市场;第三阶段建筑师时代,建筑师掌握发言权,它又分两个阶段,一个是前建筑师/设计师时代,一个是后建筑师/设计师时代;前建筑时期广告上不打产品,就打一个建筑师形象,后一阶段是建筑师价值观引导市场,建筑师的产品带着他的价值观,我把它看作“拿来主义”的新时代。从我个人来讲,写字楼找老外是没错的,建住宅我还是相信本土建筑师/设计师,因为他们对中国人的居住习惯比较了解。有许多清华、北大的建筑师出国,学习国外的先进理念,回国后立足于本土进行创业;第四阶段立足于本土的建筑师/设计师时代,建筑师/设计师不是一味地讲解,而是多元化的语言时代,中西合璧价值观方式成为中国的主流方式,建筑多元化方式从此出现;第五阶段为市场主导阶段,不同价值观出现,产品要满足客户需求,以客户为主,经营为本。中国的房地产开发过于单一,大家可以感觉到北京今年推出的楼主要是四环和五环之间的。三环和四环都很少,旧建筑改造回报率为20%左右,回报率非常高,开发商、建筑师/设计师、业主、物业等多公司合作产生了新局面。发达国家的建筑寿命要比我们国家的建筑寿命长的多的多,人们越来越讲究,建筑寿命的可持续性成为未来建筑市场的新亮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