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思设计
回主页 公司简介 国际设计营 在线采购 设计频道 联系我们
 
           
    沙龙    

音乐 环境 心境的互动

左 加
         
   

文化

环境


屋顶绿化

建材

家具

照明

壁炉

其它

 

概 述
本文欲图通过对音乐与环境的思考,分析两者的各种社会功能与属性。探寻两者与人性之间息息相关的内在次序与美学规律。提出当前环境设计中,应当与音乐加强借鉴互补和同时使三者达成更完美的互动关系的观点,更有利于美化生存环境,改善人类的生命形态。

关键词:音乐?环境?心境?互动?视觉音乐

不记得是那位先人曾把人类的艺术分为两类,绘画,雕塑,文学等为一类,音乐和建筑为一类。前者是基于对现实世界的写生性,而音乐和建筑则是人类在改善自身生命形态过程中完全创造性的产物。作为同类艺术,其间确实存在着不止于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与共通之处。都是人类对自然有所了解之后的文化载体,她们最诚实地记录着人类的生命历程。
人类可以不会唱歌,却不能没有栖身之所。当祖先从山洞走出来,再简单的窝棚也可以称之为建筑,而当时用以传递信息的吱吱嚎叫却不敢谓之音乐。只有在具备了最基本的生命条件有了温饱之后,有了崇拜,信仰,有了区别于动物的情感,音乐才慢慢产生。同是人类智慧的象征,而一个以物质为基础,一个以精神为基点。
从凿石以为器到破译人类基因,人们大量的改造自然环境,而又无法重建自然生态的内在次序。物质环境与伦理精神日渐堪忧。在似乎任何文化都在快餐化和数码化的当今,音乐以她独具的感染力几乎成为人类最主要的精神食粮,而环境对人的影响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概念。尽管物质的富有在刺激着人类对生活品质的高要求,但普遍认知也未曾达到“直接影响”的高度。相对来说品质高的环境是人类的精神归属与自我表现,同时也是人们攀比炫耀,为达到一些社会目的的媒介,不可避免有着虚假的成分。而聆听音乐的状态是最真实和自由的,人们很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样的音乐而也许并不知道自己到底习惯于那种品位的环境。可以选择音乐来自我陶醉却无法回避生活中不如意的环境。他们在具象与抽象,物质与精神之间互为交织。
环境与音乐的共通与区别来源于她们自身的物理属性。环境的生成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除了智慧还需要大量的能量与动力,而音乐是声波与时空的交叉组合,是完全抽象与虚拟的,她可以用比喻性的视觉乐谱永久记载和自由的传播,但美好的环境并非每个人以及永久都能

分享。一部音乐作品由个人创作许多人去演奏传唱,而环境一但成型,除了使用和欣赏再创
造、再参与的余地将非常有限。音乐在以她丰富的虚拟性,广泛的传播性和参与性为人们喜闻乐见,积极地促进着人类情感的交流表达和归属。这些优越性是环境设计中应反思的问题,是今后的思路与方向。
生命的存在总是在设法平衡着自己的内在需求,生理的需求和社会性的需求,反则就会脱离于正常的生存轨迹。建筑和音乐更是遵循着这个基本原则。当人们为某个作品而有所感动时通常是因为从中得到了他所应该需要的东西。建筑和音乐以他们的灵魂感化和慰籍着生命。这也是业界最关键的社会责任所在。
朗香教堂会让那些圣徒们虔诚忘我,西方的友人置身于苏州园林之间也会为其自然隽永的诗情画意而陶醉赞叹,新婚的夫妇会为刚装修好的新房滋滋欣喜,一个以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红卫兵餐厅让老一辈知青们流连忘返,人们在生活中都有种种的环境需求,或未曾经历过的,或精神寄托象征的,或非常怀念的,或是最为渴望的。这些都是社会性的、知觉的好恶性,情感层面的需求平衡。这种情感来源于环境所呈现的表情及经过记忆之后的象征性,而环境的表情源于感觉神经对物质的物理现象量变化的综合反应。如颜色的纯度冷暖变化,形的点、线、面、体,质感的光洁与粗糙,光的明暗变化,这些量的变化就是平衡的过程。恰恰这也是音乐的基本规律。声波的频率、振福和波形不同线形组合形成了音高、音色、音质,他们的量变化与组合经过听觉神经的综合在大脑产生种种视觉联想,如提琴的线形,钢琴的点状,重奏产生块状。古典音乐感觉是调合色,现代音乐象对比色,中音象深色,低音象灰色,高音象亮色,美声象调合色,通俗唱法象未调合色等等。音乐通过这些抽象的视觉联想,又来塑造人们生活中需求的环境,以此达到人具象,情感层面的需求平衡,这是音乐感染人的一个途经。
音乐除了以抽象塑造具象的美以外,也更善于塑造抽象的情境心灵的美感,他以他的量变化形成节奏、旋律,当节奏、旋律与人的心律波动达成和谐与共鸣时,人就会为之感染和打动。而环境的物理现象之量变化也能产生节奏与韵律感,我称之为视觉音乐。我想同样也能塑造抽象的情绪,心灵的美感,这也许被很多人所疏忽。如果环境具备具象的美感同时增一份抽象的美感,空间将更富有感染力,当音乐响起,音乐、环境与心境之间达成良好的互动、环境的品质将进一步提升,更为感人。
环境设计是一门带有商业成分的艺术,但他有着纯艺术一样沉重的社会责任,设计师在考虑纯艺术层面的同时又受着物质的制约,不象音乐的创作来得那么自由,作为同类别的艺术,音乐之中有许许多多美的规律值得我们去学习,有许多的主题让我们去借签,有许多的艺术风格值得我们去思考。
   
       
           
 
生态环境设计中的诸多因素

孙 鸣 春

概述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在漫长的远古时期,通过辛勤的劳动推动着文明的进程,相对而言,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对于大自然的开发利用是很有限的,大自然的宝藏对我们来说几乎是无穷无尽的,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及发展,随着人口爆炸式的增长以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大提高,各种资源在不断的以惊人的速度被消耗,各种环境资源被加速的破坏而不能再生。合理的利用和科学的管理自然资源,以共生的哲学观念引入设计观,从未来发展的以及对未来预知的远见卓识,准确的开发出具有发展意义的综合生态环境。

关键字:共生、生态、思维场、空间局限、绿色科技

生态观念、共生哲学,是当代人类所共有的周边环境思维“场”,“场”的形成,首先说明了一个先期的形成条件,它是一个综合人类物质、意识以及生存的相互依赖关系而形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多元文化观念的、具有国际化意识的全新概念,不同于一般景观、建筑的环境概念。
从自然资源方面来说,资源有其可发展的一面,可再生的一面,同时也有其不可再生的一面,可耗竭的一面。再生资源是指借助于物质的循环、能量的流动或者生物的生长繁殖能够不断得到补充的资源,像生物资源、地下水资源。太阳能、风能、气候这样一些特殊的生态因子也属于可再生资源,它们的特点是较稳定,在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下,再生资源不仅可以恢复、更新和再生,甚至能够得到不断的增长,但是过度的急功近利,将很难保证资源的再生,古语道:“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充分地解释了行为的准则。另一方面,自然资源有其不可再生的一面,是指那些一经利用就永远不可恢复初始状态的自然资源,如能源以及与能源有关的一切利用资源。另外,人类所拥有的森林也属于相对可耗竭资源,由于其生长的周期、时间相对于人类发展、利用速度而言。因此,我们从生态环境设计这一职业的生存发展中,寻找和解决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物质或是替代形式,是当今刻不容缓的职责。
空间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登上了月球和逐步走向宇宙深处,在人类生存的初始阶段,当有了时空观念时,物质世界的客体发展,帮助人类记载了客体时空的不断发展和延续。时空的跨跃,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人类生存的轨迹、生存的方式,对于客体物质的理解,也同样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随着时空的发展,留下了一个清晰的生存轨迹,但正如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和宇宙学权威斯蒂芬?霍金所指出的,科学发展远未达到尽头,在21世纪更多的奥秘将被解开。人类在未来将掌握一个“包罗万象”的生态科学宏观理论体系,同时,人类将完成对自己的基因改造过程,揭示高级生命的多种综合性奥秘。与此同时,人类对生存环境的认识、对于资源的智能化利用、对于自身的生存方式、对于绿色科技的广泛应用和深刻的理解,都将是一个革命性的、更加深刻层次上的对生态观念、时空观念的一种诠释,已不再是一般的认识和各种方式方法论上的初级理解。
随着时空的延续,人类将摆脱当代各种形式环境下的表层生存方式,而进入一种深层次下的生命诠释。对于生命的重新定位,改变了诸多方面的共生哲学体系,但同时,也产生了诸多方面的全新生态文化概念。
空间从物质科学方面来讲,是反映物质运动的广延性,我们所指的空间是一个以普朗克长度为极限的空间世界(1.6*10-3.5m为普朗克长度),小于普朗克长度。我们现有的空间概念不再适用,将要用其它的方式来揭示(其理论体系还未形成),因此,空间的概念是有一个相对的局限性,人类所处环境下的生存空间,仅仅是极小的一部分,空间的相对局限,导致人们在深层意识条件上来不断的发展其所需的第二“意识空间”环境,这样一种意识空间,为人们在形成诸多科学的、文化的、人文的、历史的、物质的、生命的、环境的、技术的等等的观念上,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空间的局限性,是一个主观上的感观因素的体现,生态的文化概念,在这样一个主观的因素上不断地显示出多重的含义。资源的客体存在,是我们所要关注的最重大的因素点,人类资源的有限性是我们共同认识到的一点,人类相对生存的空间,也是有限的一种阶段因素。有限的空间,给我们人类提出了关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能源开发问题、生物生态的进化问题、基因工程与生物技术问题,以及21世纪“绿色”科技的发展规划能量问题。
从21世纪科技发展的展望中,我们将能体会出更深层次的自然生态、人文文化的多层意义。当前生物的进化,是查尔斯、达尔文做梦也没有想到的进化革命,提出了“定向进化”的理论,宗旨是使生物、物质的成长,以外力迫使它们迅速地向好的方向进化。我们可以说:这种方法是我们对自然界所能提供的最好的东西,它优化了很多原始DNA的不足,从根本上解决生物的进化问题,从原则上改变着我们对环境存在的观念。
自然界迫使生物适应环境,从而导致了生物生存的多样化,并使最能适应环境者生存下来,但是“定向进化”的理论方法,使生物能在几天或几周内实现自然界中需数年才能实现的事情。这样自然生态的设计理念,也同样的发生了质的飞跃。它不仅仅是营造一片客观存在的绿色环境,有花、有树、有绿色,同时它是将客观的环境概念,利用绿色的技术手段,传达出本身的发展中的自然美,它的美不是来自于浅表的层面,而是说明和告诉了人类,生物所共同发展的生命本质。
生态环境的设计与发展,应通过人类破译各种生命体密码的钥匙,从宏观的综合概念上,来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生态环境设计的诸多因素,生存质量的提高,将导致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设计革命。
但有些方面的发展,也导致了极大的反向效果,工业革命在提高人类征服自然能力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极大的副作用:资源日益匮乏,地球温室效应的加快,环境日趋恶化,动植物加速灭绝等恶果。环境的恶化对人类自身的生存也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
一个世纪以来,大自然 给予人类的一个深刻教训就是:人类向自然界的索取不能是无限的。人类必须爱护地球生态、保护环境,才能创造出一个使人类社会得以持续生存及发展的良好环境,如果我们今天依然不能理解和认识自身的处境,我们人类将会形成众多的“环境难民”,同时,一个新的“超级灾难”时代可能到来。
在人类社会跨入新世纪之后,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地球首脑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二十一世纪议程,其中两个根本主题就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规划,其主旨就是保护地球环境。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全球环境保护意识正在不断的加强,有关环境保护的新理论、新设计观念、新的技术也正在不断的提出和实施。例如对于空气的污染问题,有一种被设计在灯柱上的空气过滤器,能够减少空气中的悬浮颗粒达60%,同时,具有照明的功能。屋顶花园的建立,不是一个新的课题,但它是对付城市烟雾和温度升高的有利手段,能够减少空气污染,同时能够吸收工业废气并且反射热量,获得一种自然的冷却效应。对于改善环境,从生态循环的概念上完成了互为共生的哲学思想。
生态的环境,也是一种人类意识的精神平台,它的建立,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因素的发展与释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应该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人类的自然观、财富观、消费观、发展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二是科学技术有了极高的发展,并且人类能够更加自觉地按照保护环境和人类共同利益的原则应用科学技术。这样,人类才有可能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和谐发展,社会的发展不再以破坏环境为前提和代价。因而,生态环境的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文明是一种建立在高科技、高质量环境、高品质设计意识基础上的“绿色文明”。因此,一个社会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规划目标,人们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综合目标,更多地对科学研究的价值和技术发展的方向进行共生环境下的评价和调整。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中,科学技术、环境意识的设计、生存环境的规划应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与自身素质为中心,围绕着互为改善的自然人文环境,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事业及相关产业的科技进步,推动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目标而展开。因此,它具有很强的精神因素。
建立综合的生态环境发展理念,是我们 21世纪建设者、设计者们的新的研究课题,它的重要程度,应与人类破释DNA遗传密码而并提,是一个全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我们应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关键作用,科学技术的应用,并不能确保我们所处环境真正可持续的、生态共生的发展状态,但真正的、本质上的改变环境,实现生态环境下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智能技术的引导,才能将我们人类所处的环境,推向“绿色文明”的时代。

参考书目:《世界最新科技》(2000年6月)光明日报出版社。
《图解当代科技》(1999年8月)红旗出版社出版。

 
           


范思设计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邮政100101-200信箱 (100101)

客服中心:8610-64956392
电邮:13911624921@139.com